锟斤拷锟脚讹拷态

着绿生金 百姓得益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9-9-19 点击率:24974次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塑造表里山河生态美好壮丽形象”战略目标,以改革创新推进绿化山西的步伐,努力让表里山河“美起来”、政策机制“活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
  金秋时节,丰收在望。记者奔波在吕梁太行,感受三晋大地绵延不尽的绿色,体味农民群众发自心底的幸福和满足。

创新经营机制,生态环境惊艳了

  “我每天都要上来转转。到处都是树,风再不会把土刮得满山跑了,我这心里美着呢。”9月4日,秋高气爽。从石楼县义牒镇侯家沟村高卫平的坡耕地放眼望去,满山草木茂盛,绿意盎然。
  石楼县沟壑纵横,梁峁成群,生活在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过着“刨个坡坡儿、吃个窝窝儿”的日子。“为了生活,山上能用的地大伙儿都用了,种上玉米、撒上豆子,眼巴巴地等下雨,然后操心生长,盼着收成。老人们总是说人勤地不懒,可一年下来,一亩地只能收200元。”高卫平说着当初的生活感叹着,山越刨越荒,人也越刨越穷。
  石楼县是我省生态脆弱的一个缩影。如何改变生态脆弱区的面貌,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多年来,我省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全方位筑牢生态屏障,围绕生态修复机制创新试验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验区、“一圈一带”生态修复先导区、生态保护修复助推脱贫攻坚先导区“四大定位”,将80%以上造林任务集中到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区、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区和通道沿线绿化区等生态环境最为脆弱、治理任务最为艰巨、群众期待最为迫切的“四大区域”。
  我省通过创新机制,推进生态修复、退耕还林,实现生态生计良性互动、增绿增收互促双赢。
  “退耕还林既改变了石楼沟壑的颜色,也改变了石楼农民的生活。石楼县67%的土地为25度以上的陡坡地,在实施退耕还林中,我们创新‘支部+’的合作社模式,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目前共有137个该类型造林合作社,涉及农户1.15万人,其中贫困户达到了9900余人。”石楼县林业局局长李红平说。
  和合乡西山村是石楼县“支部+”模式的首创地。该村党支部书记贺计平创办的石楼县河西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已造林3800余亩。合作社中贫困户张保连2017年、2018年两年仅通过植树就获得4万多元收入。他逢人就说:“这种‘支部+’的合作社模式,真好!”从村党支部到群众,造林积极性高涨。目前石楼县已成为我省退耕还林和人均经济林面积最大的县。
  在国土绿化中,我省从上到下积极探索经营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大宁县首创的“购买式造林”入选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从2002年开始大力绿化荒山的永和县,如今生态防护林达40多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曾经光秃秃的山绿了。据统计,目前我省森林面积4816万亩,累计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273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0.50%。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00年至2017年,山西植被生态改善全国最快。

依靠提质增效,特色产业发展了

  “老王,这片树有些高了,树高与行距的比是70%-80%,高了会降低产量。你今年采摘过后要向乡里上报需要修剪的亩数。等到适宜的时候,服务队就会修剪到合适位置。”9月5日,灵石县经济林中心技术服务队顾问胡守志把老王园子里每棵树都看了一遍。“报了报了,就等着你们来呢。”
  从1998年开始,王振华就在灵石县马和乡张嵩村侍弄自己荒山种植的500亩核桃树。修剪、嫁接、除草,老王下足了辛苦,却因为选择品种一般和自身技术不足,核桃并没有卖出好价钱。
  2013年以来,我省全面实施以高接换种、整形修剪、科学施肥、有害生物防治等为技术内容的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对4-20年的低质低效干果经济林进行综合管理,每亩补助200元,连续实施3年。这让老王重新看到了希望。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老王请省林业技术推广和经济林管理总站的技术人员给十几株结果特别小的树换种。“当时看这些年轻娃娃们是真不放心,但想着反正也不要钱,就试试吧。第二年我发现,按照技术员的方法高接换种的树,伤口愈合很快,长势挺棒。”于是,老王开始分批换种,技术员成了他家的常客。
  灵石县被称为“中国核桃之乡”,是我省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也是全省唯一的核桃产业园。尽管拥有核桃经济林30多万亩,但仍存在重栽轻管、单产不高,品种混杂、质量不高的问题。
  为提高全县核桃的商业竞争力,灵石县按照省林草部门的安排,在当地农户中培训农民技术员,组建了136个技术服务队。为保证技术服务队成员技术过硬,灵石县每年都会请省市的林业专家对技术员进行两次实地培训。
  “经过提质增效,一株十年的大树青果产量可由原先的二三百个增加到1200个左右。农民尝到了甜头,好几次县里给我们技术员培训时,他们都跑来旁听。”胡守志说。
  近年来,我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依靠林草、发展产业,启动红枣、核桃等传统干果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做强叫响“山西红枣”“山西核桃”等优质品牌;创新小灌木大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连翘、沙棘等特色经济林,鼓励开展经济林经营权流转,推行“企业+合作社+技术服务队+农户”模式,通过对低质低效干果经济林和野生灌木林经济改造提升,增加农民收入。5年来,我省在95个县(市、区)实施提质增效328.5万亩,投资6.57亿元;2016年纳入林业生态扶贫“五大”联动项目,项目惠及贫困户20.4万户,贫困人口51万人。
  经济林提质增效让特色产业大放异彩。核桃收入已经成为灵石县农业收入的主导,林下经济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增收效应;岚县逐步发展成为以沙棘为主的沙棘产业基地,许多造林合作社和贫困户从中受益;太谷县将红枣产业提档升级,仅红枣加工企业年产值近1亿元。

借力生态效应,贫困人口脱贫了

  “老孙又上山呀?今天咋转?”“从牛筋峁过后海湾,最后到草沟。这几天旅游的人不少,我得多走走。”9月6日,一吃过早饭,娄烦县米峪镇乡独石河村的孙乃贵穿上蓝色管护服,戴上“护林防火”袖章,急匆匆向大山深处走去。
  独石河村位于云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管护任务艰巨,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危及云顶山原始森林。
  今年57岁的孙乃贵原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一直想出去打工挣钱,可老婆有病,生活不能自理,离不了人。”那时连孩子的奶粉钱都靠借的老孙愁得每天睡不着。
  2016年,国家启动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娄烦县结合脱贫目标,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做护林员。老孙经过笔试面试、岗前培训后,成为护林员。2018年底老孙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一身轻松的他笑容多了:“我现在一年有1万元的工资,就在家门口工作,每天还能照顾生病的老婆。现在我感觉自己干啥都有底气了。”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岚县王狮乡蛤蟆神村贫困户王明珍身上。“我和老伴都在合作社从事沙棘苗的抚育、栽植、浇水、拔草、喷药等日常工作,去年收入在3.5万元左右。”
  省林草局数据显示,在生态建设中5.2万贫困社员人均劳务收入7000元以上,全省林业精准扶贫带动52.3万贫困人口增收10.5亿元。
  生态管护为贫困人员带来新的增收途径。2019年,在1000万元生态护林员补助的基础上,我省又争取了2800万元,用于36个国家级扶贫攻坚重点县扩大生态护林员规模、提高生态护林员管护补助标准。截至今年4月,我省贫困县管护人员总数36888人,平均劳务收入6500元/年。其中集体林管护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比79%。通过合理设置管护岗位,精准聘用贫困人员参与森林管护,带动58334人脱贫,实现我省林业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