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山西医改“成绩单”成色十足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1/18 点击率:5336次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签署山西白求恩医院协议,合作共建区域医疗中心,全方位提高山西医疗水平,造福山西人民。图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龚建平教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进行手术演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十三五”期间,我省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启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136”兴医工程,在全国率先实施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最终缓解了群众看病就医难题,交出的医改成绩单令人欣慰。

多措并举,推动改革

  医改中,我省坚持龙头带动,打破县域医疗卫生机构各自为政旧格局,构建新型服务体系。在体制上“破旧立新”,实现县域医疗资源优化整合,以县综合医院为龙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将辖区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整合成一个独立法人的医疗集团,实行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县疾控中心、中医院、妇幼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保持法人资格不变的前提下,纳入集团统一管理,形成了县乡一体、以乡带村、防治结合、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坚持机制创新,在机制上“精准绣花”,改革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推动医疗集团健康发展,通过创新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人事管理、薪酬分配,取消了医疗集团行政级别和领导职数,实现了“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了竞争激励机制,医疗集团绩效工资调控水平可以达到当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的5倍以内,以激发内生发展活力。
  坚持内涵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在质量上“压茬提升”,提高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全省建立三级医院纵向医联体,采取定单位、定责任等“六定”和行政、医疗、护理管理“三同步”派驻帮带措施对县级医疗集团进行帮扶,加强特色医联体建设、鼓励社会办医、建立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大力实施“136”兴医工程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坚持“三医联动”,把解决群众看病难与看病贵问题统一起来,释放政策叠加红利。在保障上“夯实基石”,促进医疗牵动、医保协同、医药跟进,县域在医疗集团经营管理自主权、医保总额打包付费、授权价格动态调整、药械供应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促进“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基本形成了多方共赢。
  坚持预防为主,把治病救人与健康服务有机融合,增强群众改革获得感。在成果上“问效于民”,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坚持把基层强不强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把优质服务基层行、社区医院试点、医防融合工作融入医共体建设中。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采取“三保险”“三救助”和“双签约”,率先实现了贫困人口个人医药负担降低在10%以内。
  同时,为建立深化一体化改革保驾护航的长效机制,我省积极推进地方立法,为县域综合医改保驾护航,为县级医疗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让改革红利得到充分释放、更多惠及百姓生活。

破体制、建机制、强基层,提升服务能力

  “十三五”期间,我省卫生健康部门刀刃向内,从破体制入手,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财、物彻底移交县级医疗集团,真正实现了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破除旧体制方面持续用力;县级医疗集团整合资源积极建立“六统一”管理机制,不断探索县域医共体建设高效、集约管理模式。
  同时,我省坚持强基层不动摇,助力健康扶贫实现了基层机构、人员、服务“三加强”。其中,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消灭了“空白点”。截至目前,全省新建村卫生室6356所,改扩建村卫生室6689所,采购村卫生室设备274181台件,“填平补齐”了常用药品,实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房屋达标、设备配齐、药品够用;乡村两级卫生人才建设不断加强,建立村卫生室后备人才补充机制,开展乡村医生“乡招村用”“乡聘村用”试点工作,委托省中医学校开展“村来村去”免费医学生定向培养,继续做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免费定向培养培训工作,加大在岗村医培训力度,做到了“队伍稳”;贫困人口慢病健康管理不断加强,提供了“优服务”。截至目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6.17万人,已签约255.81万人,签约率99.96%,其中慢病患者确诊44.81万人,已签约慢病患者44.77万人,慢病签约率99.91%,面对面随访慢病患者43.23万人,随访率96.56%。
  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了“三优势”。即,发挥医疗集团紧密型组织优势,城乡协同区域联动,守牢基层抗击疫情防控关口。依托“县乡一体、以乡带村、上下联动、信息互通”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精准精确精细构筑“三道防线”;发挥医疗集团集成式业务优势,多措并举强化支撑,增强基层抗击疫情防治能力;发挥医疗集团一体化管理优势,集中资源统一配置,提升基层抗击疫情医疗保障效率。全省117个县级医疗集团快速成为117支奋战在防控疫情一线的合成部队,做到了组织有力、协调有方、分诊有序、隔离有度、防控有效。

压茬提升医疗水平,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在推进医改过程中,省卫健委始终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摆在重要位置,整体谋划,上下联动,下一步将采取四大措施压茬提升全省医疗水平,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这些措施具体包括:五个梯次“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升级版。第一梯次院对院综合性医院整体托管模式,按既定发展规划,以绩效薪酬、人事管理等内部运行体制改革为动力,高质量推进山西白求恩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第二梯次推进国家级医院和省级医院院对院专科医院托管模式。第三梯次院对科合作共建模式,推进华中科大协和医院与山医大一院等4所医院5个专科的合作共建。第四梯次是科对科能力提升模式。第五梯次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模式,在全省范围遴选3-4个三甲综合医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医学“高地”。
  “一张蓝图”把“136”兴医工程绘到底。进一步突出“136”兴医工程“高原上建高峰”的引领作用,按照楼阳生书记亲自抓的重大改革项目化管理“施工图”,锁定《三年发展规划(2021-2023年)》,逐年落实行动计划,紧扣“4-5个专科达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水准、冲击全国前20名”的总目标,按照国家级或委省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标准,培育提升领军临床专科医疗服务。统筹推进“四个一批”科技兴医创新计划,升级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有2-3个优势学科实验室进入“国家队”。实施百名博士引进计划,放大工程示范效应,引导各市积极启动“十四五”期间医疗能力提升工程。
  “两项工程”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工程,完善中医服务体系,建设30家中医康复科、30个特色中医专病专科;再建91个基层中医馆,实现中医馆建设项目全覆盖;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启动首批10名“傅山学者”遴选;培养20名西学中骨干、147名师承人才、100名中医全科医生。
  接好“三根天线”,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提质增效年”活动。全省117个县级医疗集团全部上接三级医院、专科联盟、远程医疗“三根天线”,推广医疗集团借力跨越发展的有效路径;打造5G智慧医疗系统,在抓好5个县(高平、孝义、盐湖、万荣、阳曲)5G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至30个县,探索“5G+远程医疗”等(5G+120急救、+慢病管理、+基层防控、+监管运行)创新模式,提升县级医疗集团服务能力。同时,在所有三级综合医院推广省人民医院帮扶模式,对县医院采取集团托管、技术帮扶等手段,固定常驻一批管理人员,机动派驻一批技术人员,送上来培养一批基层骨干,将先进管理、新技术、优质资源向下延伸,帮扶带动县域诊疗水平提升,让基层群众不出县,也能享受三级医院优质诊疗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